专访馆长冯毅:以“天下开港”再现宁波港城辉煌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9-22
   访问量:
20
 

   “天下开港——宁波的港与城”特展近日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对外展出。为纪念明州(宁波)子城建设1200周年,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策划举办了本次特展,以宁波港口与城市发展历史为主题,解码“城以港兴”发展基因,重现“港城互动”千年轨迹。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11月28日。

中国港口博物馆外景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承载着“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挖掘港口历史、传承港口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为海洋文明和港口文化的传播和提升提供了全面展示和深度研究空间。此外,中国港口博物馆有别于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传统博物馆模式,更侧重于打造一个新的“现代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是如何以“港口、海丝”为主题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成为重要的城市客厅、教育基地、交流平台的呢?本文特邀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分享本次展览的举办契机、策展过程等背后的故事,解读他对文化传播、博物馆功能的理念与思考。

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


一、Q:请您谈谈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的背景和意义。

    A:大家都知道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通过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很多人也知道了宁波有着8000年的海洋文化史。但可能很少有人了解宁波的城市发展史,更少有人去关注宁波的港口史。可能很多宁波人都不知道,宁波最早的城邑在哪儿?最早的港口在哪儿?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在今天鼓楼建设子城。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宁波自此确定了以三江口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千余年不曾改变。也自此之后,宁波港与城互动发展的嵌合程度前所未有。时至今日,宁波已成为拥江揽湖滨海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连接物、事、人的情感枢纽。今年正好是宁波明州子城建设1200周年,所以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这个展览,重现“港城互动”的千年轨迹,可以使大家更好地回顾宁波港与城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宁波发展的优势所在,更好地规划宁波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Q:“天下开港”的展览名称感觉很大气,当时是怎么想到的?

    A:我馆在2018年曾经出版过《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楼稼平著)一书,是我馆学术研究丛书之一。这次在策划展览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天下开港”这四个字。

    在前期展览大纲的论证会上,也有专家对“天下开港”这个展览名称提出异议,认为宁波港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港口,宁波港口的形成也不能代表“天下”的开港。我当时坚持要用这个名称,首先这是一种雄心和气概,体现了宁波城市和港口每一次变迁的决心和远见;其次“天下开港”这四个字是“进行时”,不是开港通航就结束了,是宁波人连续8000年至今从未中断地寻找海洋文明的步伐,是宁波的港与城互动发展2000年的历史印痕,也是今天宁波舟山港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大港桂冠的时代写照。

三、Q:策划这个展览难吗?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A:挺难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料收集难度大,近50年来的宁波城市考古的项目和最近几年还未正式公布的考古成果都需要系统地整理。此外需要梳理的古籍文献也很多,需要在其中寻找与展览相关的线索。所以前期准备工作将近花了一年。其次,展览策划期间,来自学界、民间对于“建城1200周年”的提法、明州初治的位置等问题也提出了种种不同意见,因此策展人需要逐项考虑和明确。再次,要考虑“深入浅出”的问题,如何要把枯燥的古籍文献、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博物馆的展览语言,进而使展览成为观众看得懂、喜欢看、愿意说的展览。但同时,我们又特别想把这些考古发现和古籍文献中的重要证据都“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以证明展览的观点。所以,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个矛盾,也很难。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作为这次展览的共同举办单位,也给予了学术上的直接帮助。宁波博物院、天一阁博物院等全市各家文博机构都给予了展品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优秀的展览工作团队。我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毕显忠担任了这个展览的策展人,陈列大纲修改了四轮,精心打磨。陈列展览部主任吴凤操刀的空间设计为我们再现了宁波港城的辉煌历史。至于我,可能和拍电影的导演类似吧,知道我们要做个什么样的展览,内容是什么?气质怎么样?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然后组建工作团队,梳理脉络,整合资源,最后给大家讲好这个港与城故事。

四、Q:您认为博物馆应该如何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示和传播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可否以本次展览为例说明?

      A:博物馆首先要加大对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其次要关注本地域的发展现状,然后把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找出其中的各种规律性并以此为线索和理念去策划展览。以这次展览为例,我们把“港城互动”作为策展理念,以港口发展历程和宁波城市建设历史作为主要展示内容,通过二者的呼应对照,让观众从宁波港址的迁移和城市迁址、扩容的互动中,自然得出对宁波“城以港兴,港为城用”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Q:在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哪些最新的考古成果和重要的文物?

    A:望京门遗址发掘、鄞县故城、古鄮县故城考古调查等新考古成果都在这次展览中得以展示,天封塔地宫出土的南宋水晶珠、装有香料的玻璃瓶、五代十国吴越显德二年铜阿育王塔和渔浦门遗址出土的唐代“乾宁五年”铭文砖以及永丰库遗址出土的元代“苫思丁”铭文残碑等考古发掘出土珍贵文物也在此集中展出。

六、Q:港博不仅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还有哔哩哔哩、抖音等非常年轻化的社交平台,请问您如何看待社交分享对博物馆传播的作用?港博又是如何定位与参观者的关系的?

    A:互联网的社交分享具有即时性、关联性、自主性,对博物馆传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中国港口博物馆一直秉持“参与式”博物馆的理念来运营博物馆,其与公众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这种理念下,互联网的社教平台成为观众和博物馆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展览最有可能成为共同的话题。博物馆的观众并不仅仅是展览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展览的参与者、评鉴者和传播者。

七、Q:您曾经说过数字化会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能否介绍一下港博在这方面的最新打算?

    A: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港博也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如服务智能化、藏品数据化、教育网络化、展览虚拟化等。今年我们启动了“港口文化数字基因库”建设,该项目以港口文化为对象,梳理文化元素清单,提炼文化要素密码,以古籍记载、考古发现、文物为依据,从中筛选出关键知识点,进行基因特征评价,实现港口文化基因解码,进而通过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存储、知识融合等方法构建港口文化知识图谱。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共建共享的模式。最终形成开放的港口文化数字基因库,并促进数字资源在港航、文化、旅游、教育、制造、传媒、电商等多领域的利用与转化。我想,这一定能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传承好港口历史,传播好港口文化,也能为博物馆的文化创造和供给提供更丰富的基础资料。

八、Q:作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港口博物馆是如何做到持续吸引游客的?

    A:我馆内设六个基本陈列,展示内容围绕着“港口”与“海丝”的主题展开,集港口历史传承、港口知识普及、港口科技探索、水下考古知识普及、地方文化传播和休闲娱乐于一体。我馆现有文物藏品15000多件,是国内收藏、展示港口主题文物和历史资料最丰富的机构之一,这些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藏品确保了展览的品质、景区资源稀缺性和奇特度。我们每年还会新推出8-10期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在十大省级文博精品陈列评选中均有斩获,使观众每次来都能有新的收获。观众来到中国港口博物馆,除了参观展览这一传统的博物馆游览方式,还能阅览专题图书、购买特色纪念品,参加社教体验活动,品尝特色餐饮,观看4D电影,甚至还能惊喜地看到极具亲和力的儿童绘本区。同时,我们还常年组织“国际博物馆日”“航海日”等系列特色活动,以展览、讲座、社教、研学等文旅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亲和力。

    我们紧紧围绕“港口”这一特色文旅IP,不断挖掘、延伸和传播,提炼“海丝”素材,创意开发了国内首款“海丝”主题桌游棋,还在商业广场举办大型发布会;举办国际集装箱展,让色彩丰富、观念前卫的集装箱涂鸦艺术装点博物馆广场,以“港口与民谣”“港口与诗歌”“港口与影像”“港口与雕塑”等活动,拓展性地与音乐、文学、当代艺术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让大家对“港口”有了温度感和归属感的观念转化。这样,港博就会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时尚的网红打卡点,不断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